历史文化
机者如神 难遇易失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出自北齐魏收的《魏书·傅永传》,意思是机遇很难把握,难以遇到且容易失去。这句话源于古时战争的实践总结,强调在排兵布阵时抢占先机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傅永跟随中山王元英征伐南梁义阳城,对方将领马仙琕率军前来救援并意图决战,傅永提出建议:“雅山地形险要,应早点占据。”见元英沉吟未决,傅永急切地说:“机者如神,难遇易失,今日不往,明朝必为贼有,虽悔无及。”最终元英采纳了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由将领张怀带兵屯守在山下,以防敌人,一路连夜在山上筑城,抢占雅山。次日,马仙琕率军进攻,因未及时抢占有利地形最终战败。北魏对南梁本就具有优势,但具体到义阳之战,北魏军队同时面对着城里城外两股敌人,并没有必胜把握,哪一方能够占得先机,胜利就会偏向哪一方,而抢占有利地形无疑是北魏军队取得胜利的关键。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其实“机”字的文化内涵远比傅永所指的战机更精深。
“机”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其所蕴藏的微妙含义几乎都来自右边的“几”。《周易·系辞下》讲“几者动之微”,所谓“几”就是事物处在将动未动、将变未变之时,出现的那个极其细微的动向和趋势。这种细节的变化很难察觉,产生的机遇瞬间即逝,善观察并捕捉者自然“知几其神乎”。
“几”加上木字旁就是“机”,原指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这个发射机关微小却重要,掌控着箭矢的射出与命中。而“机”字意象中“事物发生的枢纽”“对事情成败有重要关系的中心环节”的含义,也和“几”的意思相通。
既然“机”很重要,那么面对它的时候要怎么做呢?《周易·系辞下》提供了富有智慧的答案:“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察觉到有利的时机就要立即行动,不要等待、迟疑,以免错失良机。
战场上需要把握战机,治理国家同样需要发现和把握机遇。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向谋臣范蠡及其老师计然讨教兴越策略。计然提出“计然七策”,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现象来把握机会、调节物价、发展经济。勾践听从“计然七策”,坚持执行十年,国力日益强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机遇都非常重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潜心钻研、积蓄能量,等到机遇来临时全力以赴,方可牢牢把握。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发出这样的呐喊。
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滔滔洪荒的激流岁月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为。1928年的井冈山,红军面临着艰难的困境:国民党军队层层“会剿”,经济封锁让士兵们忍饥挨饿。但毛泽东却看到了革命力量处于弱小时的生存机遇,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里指出“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毛泽东同时强调,红色政权能存在,不仅要有客观条件,也要有主观努力,即“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和“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红色政权在最艰难时始终相信:只要把握住机遇,练出能打胜仗的本领,就能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与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准确体察世界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科学把握面临的战略机遇密不可分。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从而给世界各国,也给中国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党对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科学判断,下决心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正是这场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机遇,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前进路上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把握历史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行动起来,知变识变,把握机遇,与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同行,就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赵美宁 李自强)